学院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发展 > 学生培养 > 研究生 > 教学支撑

课程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根基。自二十世纪30年代后期北大物理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均以丰富、系统、前沿著称。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马仕俊等老一辈物理学家投入大量心血开设“光之电磁论”、“流体力学”、“广义相对论”、“高等力学”、“统计力学”、“原子核、场论”等研究生课程,开启了北大物理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历史先河。

近年来,物理学院着力于打造基础与应用、前沿与交叉并重的完备课程体系,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2021年初,在物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物理学院教学委员会指导下,全面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集中全院优质教学力量梳理、完善各个二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研究生核心课程库,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设施等方面重点推进40门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有效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二级学科培养方案,开展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践行“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2:物理学院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名单

 

二级学科

课程名称

负责人

1

学院多个二级学科

高等量子力学

朱世琳

2

群论 I

李新征

3

量子统计物理

吴飙

4

量子信息物理:原理与应用

何琼毅

5

高等电动力学

彭良友

6

理论物理

量子场论

马滟青

7

粒子物理

曹庆宏

8

广义相对论

陈斌

9

群论 II

刘玉鑫

10

量子规范场论

刘川

11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核理论

裴俊琛

1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冒亚军

13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一)

李智焕

14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二)

班勇

15

高等原子核物理

杨晓菲

16

凝聚态物理

固体理论

冯济

17

量子多体理论

Ryuichi Shindou

18

凝聚态物理导论

林熙

19

高等半导体物理

戴伦

20

原子与分子物理

原子、分子光谱

吴成印

21

高等原子分子物理

刘运全

22

光学

非线性光学

陈志坚

23

光学理论

王若鹏

24

量子光学

古英

25

天体物理

恒星结构和演化

Kohei Inayoshi

26

天体物理辐射过程

黎卓

27

天体物理动力学

于清娟

2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大气化学

赵春生

29

大气遥感

李成才

30

大气湍流

张宏昇

31

气象学

中尺度动力学

孟智勇

32

气象学、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

数值天气预报

闻新宇

33

地球流体力学

杨军

34

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刘永岗

35

核技术及应用

核技术及应用导论

刘克新

36

粒子加速器

陆元荣

37

粒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

王宇钢

38

核科学与技术(医学物理和工程)

核磁共振成像学

高家红

39

等离子体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肖池阶

40

物理学(高能量密度物理)

高能量密度物理导论

乔宾

 

此外,教学师资和优秀教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物理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物理学院共有17位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出版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上、下册)》、《群论及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脉冲星物理》、《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大气湍流基础》、《大气遥感》、《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参数测量原理和医学应用》等一批高质量研究生教材。

 
{{noStr}}

{{pageData.successDesc}}
查询结果